劉 征
我最喜歡看別人做飯。很多時候,看著這類視頻,我會整個人放鬆下來。就好像別人都那樣熱愛生活,認認真真把一日三餐吃好吃掉,自己怎麼好意思不好好生活。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情看這些視頻的。
當中有一個專門做飯的賬號叫滇西小哥。主角是一個早年在四川打工、現(xiàn)在回雲(yún)南的女孩兒。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聊起吃飯,他就推薦給我這個賬號。它的每一期都會選好一種食材,然後把這個食材能做出來的飯都給做了。而且看起來都很美味。
我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心情都在變好。一下子回憶起這個看起來很能幹的雲(yún)南女生背著背簍去大山裏採食材。轉(zhuǎn)頭,當她回來的時候,她又開始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蘸料。於是我就在想,也許一個家之所以很舒適乾淨,不僅僅是因為這個人很能幹,交給她做的事她都能做好?;蛟S這是出於一種熱愛。這熱愛旋即推動了她的行動,讓一個家溫暖起來。
這個賬號的每一個視頻都有很多溫馨的家庭場景。盆雞(這女生的名字)有一個活潑的妹妹,一個上中學的弟弟。還有爺爺奶奶。他們的父母似乎住在鎮(zhèn)上。然而幾乎每一晚,她做出一大桌菜之後,就會有很多人來吃。有時候,弟弟從學?;貋?,或者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來。我很喜歡看他們一大家人一起吃飯。
這讓我想起今年夏天,我和兩位同事陳科、李鴻一起從信陽郝堂到同在信陽的大別山。一路上要經(jīng)過很多山路。網(wǎng)約車一會兒在山裏走、一會兒是村莊。這些村莊都夾在山與山之間,被太陽照得發(fā)白。一切的顏色都是淡淡的。淡淡的鵝黃綠,淡藍色天空,寧靜的沒有聲音的發(fā)白的村子。陳科就開玩笑說:「住在這裏真好。田都是大塊大塊的。還這麼安靜。乾脆我們在這裏開個民宿算了?!?/p>
他說的時候,就好像我們真的住在這裏了。到了夜裏,我們有時自己呆著,有時互相串門。就像電影《小森林》那樣,女主人公一天做了酒釀,做好以後,就打電話請村裏的一個鄰家小哥來一起喝。他們從小相識,在經(jīng)過了很多年之後,當女主人公從東京回來,他們的友誼好像沒有變,就好像她從來都在。屋外這時一片漆黑,但有青蛙的叫聲。風吹過去,涼颼颼的。
我想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戀物。和工業(yè)社會當中的戀物不同。它沒有因金錢作為符號對應(yīng)萬物並使萬物在本質(zhì)上同質(zhì)化之後而成了商品。這種專注於一個物,讓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親力親為的完成一項工作,但這個工作的成果在當天就被吃掉了。它儘管也需要在被理解了生活的意義之後才能上升為一種美學,但是卻不同於商品拜物教的美學。因其親力親為,它便獨一無二。那是用心的、有愛的、有媽媽的味道,然後還有自己對於生活的追求。
商品拜物教的願望不在於獲得物,它只是一刻不停留想要索取的慾望需要被填滿。更何況,它還自然響應(yīng)了由資本形塑過之後的價值等級。做飯,或者專注於做飯,就好像這是一個事業(yè),卻不一樣。它不會帶來壓力、緊張或者飢餓感。只有當人面對土地和真實物體時才能自然產(chǎn)生那種踏踏實實的感覺?;蛟S,當我們不看重一個物的價值,而僅僅看向它本身的時候,我們就脫離了商品拜物教,真正的愛物了。
評論